与“中国”相关的题目或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据此回答:(1)中国共产党分别在什么时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2)这两次探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据此回答:(1)中国共产党分别在什么时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2)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3)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下列数据中,不是近似数的是()A.地球总人口达到60亿B.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C.单词“hand”由4个字母组成D.小明体重50公斤
下列数据中,不是近似数的是()A.地球总人口达到60亿B.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C.单词“hand”由4个字母组成D.小明体重50公斤
(9分)如图,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回答:(1)指出图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何
(9分)如图,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回答:(1)指出图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何处?(写序号)(1分)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1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起到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1分)(2)依据图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谁?(写出人名)(1分)他为巩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或措施?(1分)(3)图三展示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中国古代通过变革丞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汉实行“中朝”制度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
中国古代通过变革丞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汉实行“中朝”制度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保证,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保证,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的图片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北师大版…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③“一国两制”构想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③“一国两制”构想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金融监管手段的是()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调查手段

稽核征信手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请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953~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请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953~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3)对比以上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以下诗词: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以下诗词: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摘自人教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回答:(1)材料一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是什么A.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B.有利,有理.有节C.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D.一切都睁,否认联合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是什么A.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B.有利,有理.有节C.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D.一切都睁,否认联合
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经曲折,但仍有几个时期发展比较迅速。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经曲折,但仍有几个时期发展比较迅速。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材料二:材料三: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2分)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5分)(2)材料二中1958~1960年工农业国民收入各呈现什么趋…
近代西方列强曾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其先后顺序是()。①军舰有权“巡查贸易”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④
近代西方列强曾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其先后顺序是()。①军舰有权“巡查贸易”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
时下,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强国梦".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又有着什么你的梦想呢?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背景,以mydream为题,谈谈你的梦想以及如何
时下,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强国梦".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又有着什么你的梦想呢?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背景,以mydream为题,谈谈你的梦想以及如何实现你梦想.要求:1、语言正确,行文流畅,书写规范;2、词数80词左右二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或所在地名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反蒋”到“联蒋”其基本着眼点是:A.避免犯“左”倾或右倾错误B.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C.积极适应国内革命战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反蒋”到“联蒋”其基本着眼点是:A.避免犯“左”倾或右倾错误B.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C.积极适应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D.联合资产阶级,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A.隋文帝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A.隋文帝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紧急!为什么不选D要选C2001年4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会晤并发表了三亚宣言.针对当前西亚北非以及西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宣扬主张冲突各方应通过和平手段和对话方式解决分歧,衷心希
紧急!为什么不选D要选C2001年4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会晤并发表了三亚宣言.针对当前西亚北非以及西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宣扬主张冲突各方应通过和平手段和对话方式解决分歧,衷心希望相关国家和平稳定繁荣进步这表明A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B每个国家都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礼仪C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受此影响,中国部分地区“谣盐”四起,从化学的角度看,“谣盐”与碘有关,核辐射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放射性碘,如131I和129I(已知碘的质子数是53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受此影响,中国部分地区“谣盐”四起,从化学的角度看,“谣盐”与碘有关,核辐射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放射性碘,如131I和129I(已知碘的质子数是53),这两种碘的同位素的中子数之差是()A.78B.2C.76D.0
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及至思想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回顾中国以及欧美近代化
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及至思想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回顾中国以及欧美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请你完成下表,并回答相关问题。(1)A处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与启蒙运动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B处事件的标志性成就是什么?(3)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经济领域的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还会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因而共同促进C事件的发生,请你说出C处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欧美的近代化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社会…
孙中山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改变中国的不足作了哪些努力
孙中山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改变中国的不足作了哪些努力